1. 罰金應於裁判確定後,下列何期限內完納?


2. 下列關於法律漏洞的敘述,何者正確?


3. 下列何者不屬於民法所稱之「天然孳息」?


4. 甲於餐廳與乙發生口角,遭乙痛毆後逃離現場。甲心有不甘,於一小時後夥同友人數名重返餐廳,將仍在用餐的乙打成重傷。甲之行為是:


5. 下列何者為民法所稱獨立之物?


6. 我國現行民法規定,重婚之效力為:


7. 企業經營者以廣播、電視、電話、傳真、型錄、報紙、雜誌、網際網路、傳單或其他類似之方法,使消費者未能檢視商品而與企業經營者所為之買賣,稱之為:


8. 依民事訴訟法規定,原告於第一審言詞辯論終結前撤回其訴者,得於撤回後三個月內聲請退還該審級所繳裁判費幾分之幾?


9. 物權的種類與內容,除法律所允許者外,不得任意創設,此稱為:


10. 事業在商品或該商品之包裝上印刷極為誇張之用途及功能之文字,致使許多消費者因此受其誤導而進行交易受騙之行為,稱為:


11. 下列何者不屬於全民健康保險法第8條所規定之被保險人類別?


12. 法律與命令二者常被合稱為「法令」,同對人民之權利義務有拘束力,但二者概念上並不相同。以下敘述,何者為非?


13. 下列何者為最高司法機關?


14. 甲將房屋出租給乙,租期三年,並由乙占有中,租期尚未屆滿前,甲將該屋所有權讓與給丙,則甲乙間之租賃契約為:


15. 甲出售A書給乙,並已交付。其後發現該買賣契約無效,甲該如何?


16. 下列有關消滅時效之敘述,何者正確?


17. 下列有關民法行為能力之敘述,何者錯誤?


18. 下列何者情形,並非不同居之正當理由?


19. 行政行為採取之方法所造成之損害,不得與欲達成目的之利益顯失均衡。乃比例原則之何項子原則?


20. 在公司法學理上,指公司存續中,至少須維持相當於資本之現實財產,而以該具體之現實財產充實其抽象之資本,稱為:


21.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22. 依保險法規定要保人或被保險人對於保險標的物無保險利益者,保險契約效力為何?


23. 小美現年二十一歲,未得父母同意即與同年齡之小張至法院公證結婚,小美母親一氣之下便登報聲明與小美脫離母女關係。請問小美母親之登報聲明是否有效?


24. 有權制定民事訴訟法的機關是:


25. 商標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時,下列何者屬於商標法規定之損害計算方式?


26. 法官於審理案件時,對於應適用之法律,依其合理之確信,認為有牴觸憲法之疑義者,應如何處理?


27. 有關行政機關行使裁量權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28. A喝醉後時常暴力毆打其妻B及其子C,B遂向法院聲請保護令,法院審酌子女及被害人的安全得對A之會面交往權利限制,以下限制何者不恰當?


29. 以遺囑禁止遺產分割者,其禁止之效力最長為幾年?


30. 甲向乙購買房屋一間,雙方約定房屋過戶後次日甲應給付剩餘款項,但甲並未依約付款,乙得如何主張其權利?


31. 甲無故利用工具或設備竊聽他人非公開之言論者,應成立何罪?


32. 下列何者非屬刑事訴訟法所稱之當事人?


33. 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對於其法定代理人之權利,於代理關係消滅後多久,其時效不完成?


34. 以所有之意思,幾年間和平公然占有他人之動產者,取得其所有權?


35. 關於機關行使裁量權,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36. 憲法第八條規定人民身體之自由應予保障,除現行犯之逮捕由法律另定外,非經司法或警察機關依法定程序,不得逮捕拘禁。上述條文在學理上稱為:


37. 依現行憲法增修條文之規定,國民大會幾已被「虛位化」,其原來之職權亦幾乎全數移轉至:


38. 依國家賠償法第12條規定,國家賠償訴訟,適用:


39. 甲之住所設於台北,乙之住所設於高雄,則甲擬對乙提起民事訴訟,請求乙給付積欠之債務一百萬元時,甲應向那一個法院提起訴訟?


40. 司法院大法官由誰提名?


41. 案件一經確定判決,法院對於同一案件,原則上即不得再予審理。此種司法機關適用法律之原則,稱之為:


42. 甲下毒殺乙,乙被送醫急救,救護車發生事故,乙因而死亡。問甲成立何罪?


43. 民法第八條規定,失蹤人失蹤滿七年後,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之聲請,為死亡之宣告。此處所謂利害關係人,依司法院之解釋不包括:


44. 下列何項權利不得單獨讓與?


45. 法律之制定機關為:


46. 依法院組織法規定,司法行政監督應如何?


47. 最高法院檢察署檢察總長,於刑事判決確定後,發現該案件之審判違背法令者,得向最高法院請求撤銷或變更原判決,其訴訟程序之救濟方法,稱之為何?


48. 國家損害賠償,除國家賠償法之規定外,另可適用下列何種法律補充之?


49. 我國工會法規定外籍勞工不可自組工會,係限制了外籍勞工的何種基本權利?


50.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所稱之兒童,指未滿幾歲之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