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文句「 」中的字義,前後完全相同的選項是: 


2. 予曰:「夫隱,自閉之義也。古之人隱於農、於工、於商、於醫卜、於屠釣,至於博徒、賣漿、抱關吏、酒家保,無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後為隱。前人所以有大小隱之辨者,謂初機之士,信道未篤,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故以山林為小隱;能定能應,不為物誘,出處一致,喧寂兩忘,故以朝市為大隱耳。」(元好問〈市隱齋記〉)根據上文,下列何者最適合描述「大隱」? 


3. 下列選項,何者不是表達「無入而不自得」的情懷? 


4. 「在印度,火車如果晚點6 小時,那是正常情況,晚點13 小時才算晚了。不過,印度的火車比起飛機,算是太準時了。剛去印度的時候,我會很生氣,老是去催去問,火車到底什麼時候才來,每個人告訴你的都不一樣。但去了一段時間後,我就安穩下來。從那天開始,我覺得印度的火車一定會來,飛機也一定會來,何必這麼急呢?人生可以不必那麼急。所以,我在印度的月臺上讀了很多很多書。」上文最想表達的是什麼? 


5.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根據上文,下列選項敘述錯誤的是: 


6. 楚子將圍宋,使子文治兵於睽,終朝而畢,不戮一人;子玉復治兵於蒍,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國老皆賀子文。子文飲之酒,蒍賈尚幼,後至,不賀,子文問之,對曰:「不知所賀,子之傳政於子玉,曰:『以靖國也。』靖諸內而敗諸外,所獲幾何?子玉之敗,子之舉也,舉以敗國,將何賀焉?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賀,何後之有?」(《左傳.僖公二十七年》)下列選項何者最符合上文所述? 


7. 「是不是妳信念著,有一種從無緣由而起的宇宙最初要持續到無緣由而去的宇宙最後的一種約誓,讓妳飄零過千萬年的混沌,於此生化身為人,要在人間相尋相覓?妳是離群的雁,甘願縛進人間的塵網,折翅斂羽,要尋百年前流散於洪流亂中的另一隻孤雁?妳走過多少個春去秋來,多少丈人間紅塵,妳來到那人面前,雖然人間鑄他以泥漚,妳依舊認出那疲憊的面貌正是妳的魂夢所繫,那沙啞的嗓音正是妳所盼望的清脆。妳從他的眼眸看出妳最原始的身影,妳知道,那是你們唯一的辨認。」下列選項,何者最接近本文意旨? 


8. 蘇軾〈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下列選項的敘述,何者錯誤? 


9. 「這裡是多麼美好的處所,但這時候,卻有種不知道為什麼而起的莫名心情,深深認知到……,自己並不屬於這樣的地方。我不屬於這裡。儘管這裡很美好,但總覺得這樣的美好,並不是我能輕易觸及,或者能夠永遠停留。因為這裡,不屬於我。望向窗外,山中的雪確實停了。也應該是離開的時刻。」根據上文,下列選項何者符合所描述的意境? 


10. 「決策者常假設一般群眾是《星際迷航記》中理智的史巴克,只要了解客觀的事實證據,就會做出合理的判斷。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賽勒指出,群眾其實比較像《辛普森家庭》中不習慣思考的荷馬,他們對生活周遭的事物常以直覺反應。因此,公共政策的推動,絕不是想盡辦法把群眾從荷馬教化成史巴克,而是要運用借力使力的巧思,從行為層次上去導引群眾。荷蘭阿姆斯特丹機場在男廁便池裝上蒼蠅貼紙,成功讓尿液外濺情形減少百分之八十,即是代表案例。」下列敘述,符合上文觀點的是: